“我要求改变环境,去发展个性,求一个‘中国问题’的相当解决,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。”这是瞿秋白在《新俄国游记》中表达的强烈愿望,这也是他一生为革命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。
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先驱 鞠躬尽瘁做“犬耕”
瞿秋白,生于1899年1月,江苏常州人。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革命浪潮尚在黑暗中挣扎,瞿秋白青年时期就有了改造社会、救国救民的想法。
1917年,瞿秋白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,1920年10月应北京《晨报》和上海《时事新报》的聘请赴苏俄采访。此次实地考察,瞿秋白目睹了俄国革命后的崭新面貌,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。据《晨报》统计,仅在1921年6月—1922年11月,瞿秋白就撰写通讯35篇,对苏俄的政治、经济、外交、农民组织、工人组织、知识分子、党的建设等做了系统阐述。
“有志于救国救民的觉悟青年,应当到那里学到真理,把它播散给中国的劳苦大众;取得火种,把它点燃在中国的黑暗的大地。”瞿秋白自比为“犬耕”,成为了第一个在中国完整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人。
1921年5月,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联共(布)党组织;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;1923年1月回国后担任《新青年》等刊物主编,发表大量政论文章,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与革命,并应邀在上海大学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,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探索,也教育与激励着一代代革命青年,将中国革命从黑暗拉向光明。
中国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临危受命创“拐点”
1927年,大革命失败,蒋介石、汪精卫等背叛革命疯狂反扑,中国共产党面临建党以来最大危机,瞿秋白被推上历史前台。
8月7日,瞿秋白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,即八七会议。“现在党不能再以退让手段来争取民权,是要以革命方法来争得民权。”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,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,把革命从惨重的失败中拯救出来,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会后,瞿秋白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、常委、主席,主持党中央工作。
推行 “左”倾冒险主义路线 革命陷入歧途
瞿秋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的同时,也像其他伟人一样,逃不了自身思想的局限性。
1927年11月,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局,开始推行“左”倾冒险主义路线,制定了举行全国总暴动的冒险计划,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。
究其原因,此次错误路线的推行除了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失误有关,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缺乏斗争经验,以及瞿秋白等领导人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,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形势紧密相结合有很大关系。不过值得肯定的是,瞿秋白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及时进行了纠正,这种自我批评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
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英勇就义守气节
1931年1月,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,瞿秋白遭受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等“左”倾错路线的迫害与诬陷,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。
从领导高层被撤下,常人很难坦然面对,但是瞿秋白并没有懈怠与退缩,与鲁迅一起,领导左翼文化运动,并取得了巨大成绩。这种为革命义无反顾的表现,是最纯粹的爱国主义,是瞿秋白“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”初心不忘的最有利说明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长征,瞿秋白等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。1935年2月,面对国民党疯狂进攻,中央分局决定将瞿秋白等送往香港或上海坚持地下斗争;在转移途中,瞿秋白等在福建长汀被捕。1935年6月18日,瞿秋白沿途高唱着《国际歌》和《红军歌》,高呼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“中国革命胜利万岁!”“共产主义万岁!”,从容走向刑场,直面枪口,英勇就义,时年36岁。
“头可断,志不可敌。”,面对敌人的各种利诱劝降,瞿秋白严词拒绝。并写下了近两万字的《多余的话》,深刻剖析自我,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从容赴死的勇气和坦然正义的革命胸怀。
“我是江南第一燕,为衔春色上云梢。”,瞿秋白虽一生短暂,但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,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追光者。